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Ⅰ期行前路小切口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病椎置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治疗的82例腰椎结核患者,男50例,女32例;年龄17~84岁,平均50.5岁。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49例,行Ⅰ期前路小切口沿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B组33例,行Ⅰ期前路传统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对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Frankel分级进行统计分析,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8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发现4例(A组3例,B组1例)前路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二次手术排脓后治愈。余78例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切口疝、脑脊液漏、脊柱结核复发等发生。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3~7个月,平均4.6个月。术后肛门排气时间A组较B组早,术后VAS评分A组优于B组,两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ESR和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结论:根据病椎的破坏程度采用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赖震  石仕元  费骏  韩贵和  胡胜平 《中国骨伤》2018,31(11):998-1004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探讨术前经皮置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36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A组入院后立即行腰大肌脓肿术前经皮置管引流,B组腰大肌脓肿无特殊处理,两组患者经3周抗结核治疗后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B组2例患者因复查ESR和CRP无降低需暂缓手术而排除,最终两组共34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73(42.5±10.2)岁;B组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75(42.3±9.8)岁。两组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椎体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比分析前路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前路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VAS评分、Cobb角、ESR、CRP变化及窦道形成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及椎弓根螺钉松动、退钉发生。A组平均手术时间、前路手术出血量和前路切口长度少于B组(P0.05)。A组肛门排气时间低于B组(P0.05)。ESR、CRP改善程度在抗结核3周、术后1周A组优于B组(P0.05),术后1、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窦道形成1例,B组窦道形成5例,两组患者窦道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Cobb角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髓神经损伤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经皮置管引流是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安全可行的方法,能增加术前抗结核效果,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敏  石仕元  赖震 《中国骨伤》2010,23(7):522-523
踝关节内翻应力时极易造成踝外侧副韧带损伤,漏诊率高,大多采用保守治疗,但对于Ⅲ度损伤的患者,通过外固定治疗易产生踝关节外侧不稳.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9年4月对11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进行了早期手术修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均采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病变范围为L4-S2,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7(45.9±9.1)岁。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12例。分析手术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分级、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0~24(16.0±3.1)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治愈。余30例患者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所有患者获治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均成功,平均融合时间(4.7±1.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ESR、CRP均正常,VAS评分为(1.92±0.57)分,低于术前的(6.13±1.21)分;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23例。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7.21±3.12)°,较术前的(21.42±3.75)°增大;椎间隙高度为(9.80±0.38)mm,高于术前的(7.84±0.41)mm。结论: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pert MTB/RIF技术在脊柱结核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9例初步诊断为脊柱结核患者的脓液标本,分别行抗酸染色、BACTEC MGIT 960液体快速培养和Xpert MTB/RIF试验,对比3种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差异。对不同方法获取的脓液标本行Xpert MTB/RIF检测,评估脓液标本本身对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效能的影响。以BACTEC MGIT 960液体快速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分析Xpert 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效能。结果:抗酸染色、BACTEC MGIT 960液体快速培养及Xpert MTB/RIF检测的总体敏感性分别为25.92%、48.15%和77.78%。Xpert MTB/RIF检测开放手术、B超定位穿刺和穿刺活检取得脓液标本的敏感性分别为83.78%、76.47%和44.68%。以BACTEC MGIT 960液体快速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Xpert 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80%(4/5)和90.70%(39/43)。结论:Xpert MTB/RIF试验对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能对利福平耐药菌株进行检测,脓液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含量对Xpert MTB/RIF检测的敏感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腰骶部结核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Ⅰ期内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后入路行病灶清除并植骨治疗腰骶部多节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腰骶部多节段结核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47.0±13.9)岁。病变累及节段:L_4-S_112例,L_4-S_21例,L_3-S_12例。5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2例有马尾压迫症状。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手术入路行L_(4,5),L_5S_1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切口长度及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腰椎CT及MRI检查观察植骨融合及病灶吸收情况,定期复查血沉、CRP评估结核治疗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0±2.73)个月。术后腰骶部疼痛症状均得到改善,钉棒系统无松动、断裂,植骨块无松动,前后路手术时间210~250 min,平均(231.0±12.1)min;出血量320~705 ml,平均(495.0±130.3)ml;手术切口15~21 cm,平均(16.4±3.4)cm,其中倒L形切口延长部分长度为6~9 cm,平均(7.1±2.6)cm。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4~40 h,平均(24.1±7.4)h。末次随访植骨均获得融合,脊髓症状得到恢复,血沉、CRP均正常,停药3个月后无反复。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部多节段结核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该术式较传统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显露清楚、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赖震  石仕元  魏威  费骏  余涌杰 《中国骨伤》2011,24(6):479-481
目的:比较石膏固定和骨片钉固定两种方法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分别接受2种方法治疗的Bennett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石膏固定组(A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3.9±5.7)岁;骨折按Buechler分型:1区3例,2区11例,3区3例。骨片钉固定组(B组)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45.6±6.1)岁;骨折按Buechler分型:1区3例,2区9例,3区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①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失败情况;②骨折复位质量采用KjaerPetersen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③拇指运动功能采用Cannon等方法进行评判。结果:31例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0±3.5)个月,A、B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0±2.5)d和(9.0±3.9)d,A组住院时间短。术后骨折复位质量:A组优4例,良8例,差5例;B组优8例,良6例,差0例,B组复位质量优于A组。A、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0±0.5)周和(6.0±1.9)周,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拇指运动功能:A组优6例,良8例,可3例;B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骨折再次移位2例,B组无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获得满意疗效,石膏固定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的优点,但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骨片钉固定具有固定牢固、术后功能恢复好的优点,但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结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小樟  石仕元  郑琦  朱博  金阳辉  郑铭锋 《中国骨伤》2018,31(11):1012-1016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结核Ⅰ期行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支撑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BT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的22例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73.3±7.1)岁。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6例,E级9例。对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SR)、Frankel分级进行分析,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7±4.6)个月。有2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现前路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B超定位下置管引流后治愈。余20例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脊柱结核复发。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14例。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17.68±3.86)°减少至(4.77±2.47)°;VAS评分由术前的(6.95±2.26)分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2.18±1.59)分;ESR由术前的(47.14±20.85) mm/h降至末次随访的(16.77±11.42) mm/h。X线、CT检查均提示已骨性愈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9±1.2)个月。结论:采用Ⅰ期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支撑植骨治疗老年腰椎结核是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胡飞剑  李桥  毕大卫  祖罡 《中国骨伤》2019,32(11):1072-1076
肘关节结核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感染性骨关节病。手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目的是保留关节功能,确保关节稳定性和提高生活质量,但对于不同术式的选择以及实施细节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晚期全肘关节结核,叉状成形术疗效确切,已能满足大部分无力量需求的患者,然而关节融合术仅推荐于有上肢力量需求的重体力劳动者,研究其最佳融合角度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对于早期全肘关节结核,关节间置成形术相关报道少,推荐度低;相反,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关节松解术安全有效,感染复发率低,为主流术式,其关节松解术的最佳入路方式仍是目前研究热点。肘关节镜手术不仅可以镜下治疗肘关节单纯滑膜结核,而且镜下的活检术可提高阳性率,推荐早期应用于诊断不明的慢性肘关节肿痛。此外,全肘关节置换术未来可能是功能需求高的患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章权  章建华  童培建 《中国骨伤》2014,27(4):283-28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就诊,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需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口服塞来昔布,术中行膝关节腔周围注射,术后口服塞来昔布、硫酸吗啡控释片.试验组术后增加使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患者于术后24h开始做膝关节功能锻炼.记录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活动角度、不良反应等.结果:术后24、48、72 h及术后1周,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39±0.69,2.79±0.51,2.16±±0.52,1.07±0.57,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0±0.86,3.22±0.58,2.53±0.54,1.38±0.52.术后24、48、72 h及术后1周、2周,试验组患者的膝关节被动活动角度分别为(30.67±3.65)°,(39.17±3.96)°,(47.83±4.86)°,(93.67±7.30)°,(107.67±7.51)°;术后72 h及1、2周主动活动角度分别为(29.83±5.33)°,(78.33±8.24)°,(95.17±5.94)°;均高于对照组的(28.67±3.92)°,(36.83±4.25)°,(45.17±5.17)°,(89.83±7.25)°,(103.17±7.37)°和(24.17±10.26)°,(73.83±9.07)°,(91.33±7.42)°.试验组19例膝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环形瘀血性压迹,5例出现局部水泡.结论:将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